敏訓是陳老師的經典課程。
敏感度訓練、領導風格與敏感訓練、生命對話與敏感訓練、Sensitivity Training,不同時期的課程名稱,內容都是一樣的。
簡單說就是一群人圍成一圈,一個人說話,其他人回應。
但是重點就在帶領人身上,如何讀懂當事人的狀態,然後給當事人最適切的回應,以協助對方成長,同時也讓所有成員有所學習。
而成員的組成不同,也讓每次敏訓都有獨特的精彩。
1987年敏訓第1梯次,就跟早期激勵營一樣是五天四夜。
那一年陳老師47歲。
2014年敏訓第88梯次,四天三夜。
那一年陳老師74歲。
差別在哪裡?
據說,早期敏訓常常[血流成河]、[一槍斃命]。
47歲的陳老師,像是爸爸帶孩子,恨鐵不成鋼。
看到病灶位置,趕緊下刀把壞疽割掉,刀鋒太利還不小心劃到其他地方,痛啊!
助教看到其他部位也有些需要處理,銼刀也拿出來了,哎呀,痛上加痛。
74歲的陳老先生,是爺爺帶孫子,看到誰都疼。
總先給鏡子照照看,還問你看到了嗎?然後先打止痛再用微創手術處理。
其他助教也幫忙說明現在手術到哪裡了,莫急、莫慌、莫害怕。
曾聽胡朝翔說過:敏訓結束當天,怎麼回到家的都不知道。
也有聽說上完敏訓後要很久很就以後才有勇氣再回到課堂。
早期敏訓我不曾參與,但從52梯次開始,我覺得陳老師就是爺爺了。
偶而還是有重話,但話語都還帶著照顧性,也會保留等待的時間。
公開場合說重話不多。
印象中只有幾回,氛圍之凝重,在現場才能體會。
曾經在企業內訓,因課程已進行一段時間,對於組織的真實狀態有所掌握,為了翻轉情況,讓成員體認現實,可以細數一個小時。
真的會看到很多人都掉淚。
私底下的重話也不多,即便如我資質之駑鈍,陳老師也不太責難。
若稍微說個幾句,也就難過很久了。
但[悲愍]二字,一向都是陳老師的關懷,重話背後,也是用心。
(圖為2011年馬來西亞正向成長中心陳登福總策畫來訪,在書房對談,背後即為悲愍二字。敏訓在正向成長中心的運作下,舉辦多梯次並成立緊密的[敏訓家族],還有清楚的價值、目標與願景,極具凝聚力。)